第(2/3)页 李工紧张地盯着仪表:“周董,这是第一次通氢气试生产,我们准备了三套应急预案,确保安全。” 周阳点点头:“别紧张,按规程来。越是关键时候,越要沉住气。” 半小时后,第一炉用氢基还原技术生产的铁水出炉,技术员迅速取样化验。 “成功了!”李工看着化验结果,激动地喊道,“铁水纯度99.8%,比传统工艺高0.3%,能耗还降了15%!” 车间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,周阳紧紧握住李工的手:“好样的!这是轧钢厂的里程碑,你们为厂里立了大功!” 囡囡拿出手机:“我要把这个好消息发到厂里的群里,让大家都高兴高兴!” 周子轩立刻说:“马上组织技术团队总结经验,尽快拿出工业化生产方案,早一天投产,早一天占领市场。” 消息传开,全厂上下都备受鼓舞。工人们干活更有劲了,年轻技术员们纷纷提交创新提案,连退休的老工人都打电话来祝贺。 四月初,生产调度AI系统上线试运行,首周就显示出优势:订单排产时间从原来的8小时缩短到2小时,原料库存周转加快了10%。 炼钢车间李主任在调度会上说:“以前排产全靠经验,经常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,现在系统一算,哪个订单急、哪个产品好生产,安排得明明白白,我们车间的加班都少了。” 市场部张经理也说:“客户现在问交货期,我们能马上给准确答复,不像以前要算半天,客户满意度提高了不少。” 周阳在会上说道:“智能化不是为了减人,是为了让人更高效地工作。下一步,要让系统学会预测市场需求,帮我们提前备货,抢占先机。” 进入五月,轧钢厂的生产经营全面向好:氢基还原技术进入工业化试验阶段,智能工厂建设过半,海外订单同比增长30%,员工满意度达到92%。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,周阳、周子轩和囡囡又坐在了会议室里,看着墙上不断更新的业绩数据。 周阳感慨道:“半年时间,变化不小。但我们不能满足,要记住,最好的成绩永远是下一个。” 周子轩说道:“爸,下半年我们重点推进尼日利亚钢厂的建设,已经派了10名技术人员过去,和当地员工一起施工,预计年底能完成主体工程。” 囡囡补充道:“我们还和中科院合作,启动了‘智能钢材+5G’的研发项目,准备把传感器嵌入钢材,实时监测桥梁、建筑的受力情况,这在国际上都是领先的。” 周阳的目光从业绩数据墙上移开,落在窗外那片正在扩建的研发园区上,语气中带着笃定:“下半年的重点不仅是推进现有项目,更要为明年的技术储备打基础。囡囡,你负责的‘智能钢材+5G’项目,进展怎么样了?” 囡囡翻开笔记本,条理清晰地汇报:“爷爷,目前已经完成了传感器微型化的初步试验,能把直径缩小到3毫米,嵌入钢材后不影响力学性能。上周和联通公司的工程师对接过,他们的5G模块能支持传感器在高温、高压环境下稳定传输数据,下一步就是做户外耐久性测试。” 周子轩补充道:“我已经让生产部预留了一条试验生产线,专门生产带传感器的样品,下个月就能送样给中铁大桥局,他们有座在建的斜拉桥,愿意配合我们做实地测试。” 周阳点头道:“实地测试很关键,要记录不同温度、湿度下的数据稳定性。囡囡,测试团队里最好加个材料老化专家,我认识中科院的王教授,他在这方面是权威,我来联系请他指导。” 囡囡眼睛一亮:“太好了爷爷,有王教授指导,能少走很多弯路。我这就把测试方案整理出来,等王教授看过再调整。” 尼日利亚钢厂建设的远程协调 周子轩的手机响起,是驻尼日利亚项目组的视频来电。他点开免提,屏幕上出现了项目经理赵工的脸,背景是正在浇筑的厂房地基。 “周总,周董,囡囡,”赵工抹了把脸上的汗,“主体厂房的钢结构已经吊装完成30%,就是当地工人对我们的焊接标准不太适应,速度有点慢。” 周阳凑近屏幕:“赵工,安全第一,速度可以慢,但质量不能含糊。我们派去的5名焊工师傅呢?让他们多带带当地工人,把我们的‘鱼鳞焊’手艺传下去。” 赵工答道:“王师傅他们天天在现场盯着,还编了个焊接口诀,当地工人学起来快多了。就是最近雨季快到了,怕影响混凝土浇筑,我们想加赶工期,能不能再调两台混凝土泵过来?” 周子轩立刻说:“我让设备部协调,明天就从国内发两台过去,走海运大概20天到,你们先租两台当地的顶着,费用厂里报销。” 囡囡突然想起什么:“赵工,你们的智能监控系统装了吗?上次说要远程看施工进度的。” 赵工笑道:“装了装了,昨天刚调试好,你们看,”他把手机转了个方向,镜头对着厂房角落的摄像头,“通过APP就能看实时画面,还有温湿度传感器,数据都能传回来。” 周阳满意道:“很好,远程监控能及时发现问题。赵工,照顾好弟兄们,尼日利亚蚊子多,疟疾药备足了吗?” 赵工连忙说:“备足了,周董放心,我们每周都给大家做体检,食堂还顿顿有大蒜和青蒿汤,预防疟疾。” 挂了电话,周子轩感慨道:“海外项目不容易,既要克服技术难题,还要适应环境差异。” 周阳说道:“这是必经之路,等尼日利亚钢厂投产后,我们就能在非洲建立供应链,辐射周边国家。子轩,让法务部提前研究下非洲自贸区的关税政策,为后续出口做准备。” “智能钢材+5G”户外测试的意外与应对 六月中旬,囡囡带着测试团队来到中铁大桥局的施工现场,准备安装智能钢材样品。刚把样品固定在桥塔上,突然下起了雷阵雨。 技术员小张喊道:“囡囡姐,传感器的信号断了!” 囡囡赶紧打开监测终端,屏幕上果然一片空白:“别慌,先检查连接线有没有进水。” 等雨势变小,大家爬上桥塔拆开保护壳,发现传感器的接口处有少量积水。“是密封胶没打好,”囡囡皱起眉,“没想到雨这么大,防水等级还是不够。” 王教授在一旁说道:“户外环境比实验室复杂多了,不仅要防水,还要防紫外线老化。我建议把接口换成军工级防水插头,再在传感器外面加一层耐候性涂层。” 囡囡立刻给厂里的采购部打电话:“李哥,紧急采购50个军工级防水插头,要IP68级的,明天一早送过来。” 挂了电话,她对团队说:“今天先停工,我们回去优化方案,把王教授说的耐候涂层加上,下周三再来测试。” 回到厂里,囡囡连夜修改测试方案,第二天一早就和研发部的同事试验耐候涂层的附着力。周子轩路过研发车间,看到他们忙得热火朝天。 “遇到难题了?”周子轩递过一瓶水。 囡囡擦了擦手上的涂料:“传感器防水没做好,昨天淋雨断联了。王教授建议加耐候涂层,我们正在测试哪种涂料附着力最好。” 周子轩看着样品上的涂层:“我认识一家做海洋工程涂料的企业,他们的产品在盐雾环境下能用10年,要不要请他们来指导下?” 囡囡眼睛一亮:“太好了爸爸,他们的技术肯定更成熟,我这就联系。” 三天后,优化后的传感器再次安装到桥塔上,这次不仅做了多重防水,还加了避雷装置。看着终端上稳定传输的数据,囡囡松了口气。 氢基还原技术工业化试验的瓶颈突破 研发部的中试车间里,李工正对着电脑上的能耗数据发愁。周阳和周子轩走进来,看到他眉头紧锁。 “怎么了李工?”周阳问道。 李工指着屏幕:“周董,氢基还原的纯度是达标了,但能耗比预期高10%,主要是氢气压缩环节耗电太多,这样工业化生产的话成本降不下来。” 第(2/3)页